北京時間7月11日22時23分,身份揭曉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西夏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(chǎn)大會通過決議,將我國申報的陵的陵為陵《西夏陵》列入《世界遺產(chǎn)名錄》。
在賀蘭山腳下,座王蒼茫闊野上,有號西夏陵以其孤寂蒼涼的身份揭曉風貌,訴說著那段消逝在歷史長河中的西夏久遠故事。
那九座巍然佇立于荒原之上的陵的陵為陵王陵,畢竟安葬的座王是誰呢?
西夏陵在仿照唐宋陵寢的規(guī)制的基礎上,增設了碑亭的有號規(guī)制,遺憾的身份揭曉是,所有的西夏碑亭都遭到嚴重的毀壞,只有在清理7號陵東西兩座碑亭時,陵的陵為陵考古人員發(fā)明了大批西夏文及漢文殘碑。座王從中成功拼合出一塊西夏文碑額,有號并考釋出碑額上16個西夏文篆書為:“大白高國護城圣德至懿皇帝壽陵志銘”。
由此,七號陵被斷定為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仁孝的壽陵,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座可以斷定主人的陵墓。
而3號陵因其規(guī)模最大,建筑最精美,被推測為開國皇帝李元昊的陵寢。但無論我們是不是知道他們的墓主人是誰,都不影響西夏陵成為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。
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 陳同濱:首先遺址保存的方法非常真實,非常完整,至于每一座陵是誰的、目前還不能斷定,只有7號陵是可以證明的,其他的帝陵,到現(xiàn)在為止并沒有找到證據(jù),但是這不影響它依然是那個時期的王陵。
黨項、漢、吐蕃、回鶻、契丹、女真等多民族融合、多元文化交流,共同造就了獨一無二的西夏陵;而其真實、完整地保存至今,亦為中華文明“多元一體”格式和統(tǒng)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供給了特殊見證。
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 陳同濱:這種見證有助于懂得多元文化交流對中華民族發(fā)展的影響和價值,整個歷史過程可以讓公眾,不光是中國人,包含世界上的人們更好地懂得中華文明的持續(xù)性、包容性這些特性,就是因為它是多民族不停交流交往交融的過程,所以它綿延不絕,延續(xù)下來,然后在延續(xù)的過程中,它必須具有不同文化之間的包容性。我們的歷史過程就是這么走過來的,不同的民族都融入了整個中華民族。這一歷史過程能增強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。
來源:央視新聞